法律解读

用法律人的热忱去普法

当跨国婚姻散场时,北京妈妈和伦敦爸爸在协议里写下爱的承诺

来源:家与家律师事务所 作者:雷春波律师&郑芷茹律师 时间:2025-08-15

引言:

当伦敦的雾遇见北京的秋,当绅士的风度撞进胡同里的爽朗,跨国婚姻总像一部浪漫电影的开场。可当爱情褪去激情,曾经的默契变成分歧,文化差异不再是风情而是障碍,如何在离婚的十字路口,既守护孩子的童年,又理清跨境的财产纠葛?今天这对夫妻的故事,或许能让你看见:跨国婚姻的结局,未必是两败俱伤。

 

案情简介

2010年的北京深秋,南锣鼓巷的银杏叶正落得灿烂。北京姑娘林薇在胡同咖啡馆里第一次遇见了詹姆斯——这个带着英伦腔的绅士正对着地图研究胡同路线,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剑桥大学的藏书票。一杯拿铁的功夫,他们从老舍聊到狄更斯,从三里屯的夜聊到特罗姆瑟的雪,窗外的落叶仿佛都成了这场跨国邂逅的见证者。

三年后,他们在北京的胡同里办了场中西合璧的婚礼。林薇穿着红旗袍给公婆敬茶,詹姆斯用生硬的中文说着“我爱你”,院子里飘着炸酱面和下午茶混合的香气。婚后第三年,他们踩着滑板车送大儿子去幼儿园的照片,曾是朋友圈里最动人的风景。

为了给两个孩子更好的未来,两人决定共同创业。林薇熟悉国内市场,负责境内公司的运营;詹姆斯发挥海外资源优势,主理境外业务。那些年,他们在凌晨的办公室分享一份外卖,在机场免税店给对方带一支护手霜,在融资失败的深夜互相擦眼泪。境内外两家公司像他们的第三个孩子,凝结着无数个并肩作战的日夜。

 

裂痕:从并肩到陌路的困境

随着公司规模扩大,两个人的管理理念分歧越来越明显,林薇希望深耕国内市场,詹姆斯却坚持把重心转向欧洲。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渐生差异,林薇觉得两个儿子该多接触传统文化,詹姆斯则坚持要送他们去国际学校。

“我们连孩子暑假去英国还是去海南都吵得不可开交。”第一次咨询时,林薇眼圈泛红,“可看到孩子们抱着我们的腿说‘别吵架’,又觉得必须找到体面的解决方式。”

跨国婚姻的特殊性让这场离婚难上加难: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衔接?境内外公司又如何切割?孩子的教育计划如何延续?

 

破局:用法律搭建的彩虹桥

面对这起涉及跨境财产、子女抚养的复杂案件,我们团队从两个维度切入,逐步搭建起和解框架:

1、子女抚养:用细节守护成长的连续性

考虑到两个孩子正处于人格形成期,我们设计了“半月轮换制”:每两周在父母住所间平稳过渡,双方共同记录孩子的饮食偏好、学习进度,也包括睡前故事的接续。

在抚养费方面,结合詹姆斯的收入水平,最终确定每月3万元的基础金额,并创新性加入“通胀联动条款”:每三年按5%递增,直至孩子完成高等教育。这笔费用不仅覆盖日常开销,还明确了补习班、马术课等额外支出的平摊原则,连孩子的私立医院就诊卡都约定了共同管理。

最动人的是关于“未来选择权”的约定:如果詹姆斯未来决定返回英国定居,年满12岁的大儿子可自主决定是否随行——这个条款既尊重了父亲的监护权,也给了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。

 

2、财产分割:跨境风险的双重防护

针对境内公司,我们在协议中清晰划分了股权归属,明确林薇获得全部控制权。考虑到跨国协议的执行风险,我们特别注明了“中文文本优先”,并将管辖法院锁定在婚姻登记地——北京朝阳区法院,适用法律为中国法律,从根源上避免法律适用的冲突。

境外公司则归詹姆斯所有,对于境外公司股权补偿款的支付,我们设计了“阶梯式履约”机制:200万英镑分4期支付,每支付50万英镑,林薇便移交25%的境外公司财务权限。

 

和解:从对手到合格的父母

登记离婚那天的场景也很令人动容:林薇特意带来当年订婚时的英式红茶,詹姆斯用中文写了张便签给林薇,“谢谢你让孩子依然有两个家。”如今林薇守住了创业根基,詹姆斯保住了海外事业。双方也都能共同参与两位小朋友的成长。

 

律师总结

当法律文书成为承载爱的容器,即便婚姻谢幕,亲情也永远都是进行时。如果您正经历婚姻困境,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,欢迎联系我们—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让每一段关系的落幕都能成为一个新开始的序章。